本文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0NvaPOCbAh6gy67KbrWbKHIj/article?mid=213&prev=215&next=212&l=a&fid=5 網絡轉發,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不懂這女生心裡在想什麼襪子發熱衣發熱衣明礬化學式
坐忘論~泰定六
泰定 六
【題解】
泰定,安詳而心靜。泰,安泰。作者解釋:「所謂泰定,就是消除了一切俗念,身即枯木,心如死灰,勿須有意去追求靜心,而心無時無不處於靜寂狀態。」作者認為,做到了泰定,也就等於做好了得道準備。
夫定者,盡俗之極地,致道之初基,習靜之成功,持安之畢事。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無感無求,寂泊之至,無心於定,而無所不定,故曰泰定。莊子云:「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宇則心也,天光則慧也。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適今有,故曰天光。但以貪愛濁亂,遂至昏迷。澡雪柔挺,復歸純靜本真,神識稍稍自明,非謂今時別生他慧。慧既生已,寶而懷之,勿謂多知以傷於定。非生慧之難,慧而不用為難。自古忘形者眾,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者也。天下希及之,是故為難。
【語譯】
所謂的「泰定」,就是清除一切俗念的最高境界,是獲得大道初步基礎,是修習靜心的成功標誌,是保持安心之事的完成。做到泰定的人形體猶如枯乾的木頭,心思如同燃盡的灰燼,不被外界名利所動,也沒有任何追求,寂靜淡泊到了極點,勿須有意去追求靜心。而心無時刻不處於靜寂狀態,因此我們就把這種狀態叫作「泰定」。莊子說:「心境安詳虛靜的人,就能發出自然的光茫。」莊子說的「心境」就是我們說的內心,莊子說的「自然光茫」就是我們說的智慧。心是接受大道的器具,當內心虛靜到了極點的時侯,大道就會入居心中而智慧就會產生。智慧本來就隱藏於人的天性之中,並非到了現在才有,所以把它叫做「自然的光茫」。衹因為人們貪戀齷齪混亂的世俗生活,才導致思想昏憒迷亂。通過不斷地清除俗念和反覆修煉,將會慢慢恢復純潔虛靜的本來天性,而神奇的智慧也就慢慢地自然顯露出來,並非是今天又另外生出一種其他智慧。智慧產生以後,要珍惜它護養它,不要過去追求世俗知識以損害了安定的心境。產生智慧並不困難,困難的是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它。自古以來能忘卻形體的人很多,而能夠忘卻名聲的人卻很少。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它,這才是能夠忘卻名聲的人,天下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因此說這是一件難事。
貴能不驕,富能不奢,為無俗過,故得長守富貴。定而不動,慧而不用,德而不恃,為無道過,故得深證長道。故莊子云:「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知而言之,所以之人。古之人,天而不人。」慧能知道,非得道也。人知得慧之利,未知得道之益。因慧以明至理,從辯以感物情,與心徇事,觸類而長,自云處動而心常寂,焉知寂者寂以待物乎?此行此言,俱非泰定。智雖出眾,彌不近道,本期逐鹿,獲兔而歸。所得蓋微,良由局小。故莊子云:「古之修道,以恬養智。智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智養恬。智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恬智則定慧也,和理則道德也。有智不用,以安其恬,養而久之,自成道德。然論此定,因為而得成,或因觀利而見害,懼禍而息心;或因損捨滌除,積習心熟。同歸於定,咸若自然。疾雷破山而不驚,白刃交前而無懼,視名利如過隙,知生死若潰癰。故知用志不分,乃凝神也。心之虛妙,不可思也。夫心之為物,即體非有,隨用非無,不馳而速,不召而至,怒則玄石飲羽,怨則朱夏殞霜,縱惡則九幽匪遙,積善則三清何遠,忽來忽往,動寂不能名,時可時否。著龜莫能測。其為調御,豈鹿馬比其難乎?
【語譯】
地位高貴而能夠做到不傲慢,財富眾多而能夠做到不奢侈,這可以說是沒有犯世俗生活方面的錯誤,因而能夠永保富貴。心境安定而不為名利所動,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有了高尚的品德而不去炫耀它依仗它,這可以說是沒有犯修道方面的錯誤,因此能夠深刻地領悟永恆的大道。所以莊子說:「懂得大道很容易,不去談論大道就很困難。懂得大道而不談論大道,這是歸依自然的途徑;懂得大道而去談論大道,這是走向世人的途徑。古代聖人,歸依自然而不走向世人。」智慧能夠使人懂得大道,但是這還不能算是真正得道。人們衹知道獲得智慧的好處,還不知道獲得大道的益處。依靠智慧以明白最高真理,然後竭盡全力與人辯論以說服人心,這樣就會使心中產生許多想法而追求建功立業,接觸到各類事情後就會使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他們自稱自己是處於忙碌之中而心境永遠平靜,又哪裡知道心境真正平靜的人是以清靜無為的態度去對待萬事萬物呢?他們的這些行為和言論,都不屬於真正的安詳虛靜。他們的智慧雖然超過眾人,但他們距離大道更加遙遠,他們本來是想獵取一頭鹿,結果衹捉到一隻小兔子而歸。他們的收穫之所以很少,確實是因為他們的胸懷太狹小。因此莊子:「古代那些修道人,用恬淡的心境來培養自己的才智。才智產生以後不要用它去暸解世俗以求有所作為,這叫作才智去培養恬淡的心境。才智和恬淡的心境本互養護,而中和之理就自然而然從天性中顯露出來。」莊子講的恬淡的心境和才智就是我們講的心境的安定和智慧,莊子講的中和之理就是我們講的道和德。有才智而不使用,以便保持心境的恬淡,養護得久了,自然就能修成大道。然而仔細想想這一安定的心境,是因為有所行動才得以形成,有的人是通過觀察名利而看到了隱藏在名利背後的害處,因為害怕災禍而消除自己追名逐利之心;有人是通過放棄俗務清除雜念,不斷的修習積累才使心情安靜下來。這些人最終都歸於安定平靜,而且都顯得那樣自然。不及掩耳的迅雷劈開大山也不會使他們感到喫驚,明晃晃刀劍交錯於面前也不會使他們感到恐懼,他們視名利如過眼雲煙,知道死亡是一件如同毒瘡潰破流膿的痛快事。因此他們懂得衹要思慮不分散,就能夠達到精神高度凝聚的狀態。精神的玄虛微妙之處,實在是不可思議。精神作為一種事物,想觸摸它而它又不存在,然而它隨時都在發揮著作用,因而又不能說它不存在,它不用奔馳而又快速無比,不用召喚而忽然自至,它一旦發怒就會使箭連同其尾部的羽毛都一起射入黑色的石頭,它一旦怨恨就會使炎熱的夏天降下寒霜,它縱情作惡就會使人走向地獄,它不斷行善就會使人昇入天堂,它快速地來來往往,或動或靜都無法加以形容,它對事物有時認可有否定,即使用占卜的方法也無法預測它的想法。要想對它進行調教馴服,要比調教馴服野鹿悍馬更為困難。
太上老君運常善以救人,昇靈臺而演妙;略二乘之因果,廣萬有之自然;漸之以日損有為,頓之以證歸不學;喻則張弓鑿戶,法則挫銳解紛;修之有塗,習以成性;黜聰隳體,嗒焉坐忘;不動於寂,幾微入照;履殊方者了義無日,由斯道者觀妙可期,力少功多,要矣妙矣!
【語譯】
太上老君運用永恆善良去拯救世人,他登上說法臺演說微妙的大道;他沒有論說佛教的因果報應,而是廣泛地闡述了萬物應歸依自然的道理;他要求人們一天天地逐漸減少追名逐利的行為,然後引導人們一下子就進入得道成仙,勿須再修習的最高境;他使用安裝弓絃、開鑿門窗等比喻以說明道理,堅持挫去人們的鋒芒,調解人們的紛爭這一處世原則;他為人們指出了修道的途徑,要求人們通過修習把以上原則融入自己的本性之中;他主張排除視聽忘卻自身存在,以達到遺忘一切的境界;他告訴人們祇要心能處於虛寂的狀態一動不動,就能夠認識微妙的大道;他還告誡人們如果修習其他學業就永遠無法瞭解大道的含義,衹有通過修煉靜心的途徑才能掌握微妙的真理,這樣做用力少效果好,實在是一種重要而奇妙的方法啊!
- Jun 24 Mon 2013 02:17
坐忘論~泰定六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