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KkLLqMKeQUUPRieDv8y_x.l3/article?mid=2711&prev=2713&next=2709&l=a&fid=9 網絡轉發,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陰道雨季長跑1500公尺除腳臭
總膽管結石之非外科療法
膽道結石是指在膽道系統中產生堅硬石頭樣的東西,以膽囊結石最多,其次是總膽管結石,再其次是肝內膽管結石。當結石存在於總膽管,就稱為總膽管結石。此總膽管結石絕大部份(約95%)從膽囊結石移動下來,其他來自膽管本身。因總膽管是膽汁流動的通道,若被石頭阻斷,將會造成阻塞性黃疸、急性逆行性膽管炎、敗血症、及急慢性胰臟炎等併發症。另外因膽汁包含幫助脂肪消化之膽鹽、有毒之物質膽色素、及經肝排泄之廢物與藥物,因此當膽管阻塞時,將造成脂肪與脂溶性物質消化及吸收異常,也會造成有毒物質不能排除,這些有毒物質可能逆流至肝臟及全身血流,引起肝臟或其他器官的傷害,常見的有膽汁鬱積性肝炎、肝硬化及急性腎衰竭。至於膽管結石的診斷,一般並不困難,除了臨床上要有警覺外,主要靠腹部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攝影及逆行性膽胰管攝影等檢查,幾乎都可以診斷出來。

當診斷是總膽管結石時,該如何治療?當然最主要的是要把結石摘除,但也要視病人的臨床表現,看有無膽管炎、敗血症等併發症,而需作緊急相對應的處理。至於結石如何摘除呢?在過去大都採用外科手術的方法,此法需剖腹,打開總膽管,再將石頭清除,其效果當然可以預期,但對於膽囊切除之老年人,及有嚴重併發症之患者,則有較高的手術危險性,其死亡率從16%至40%。因為這個原因,於是發展出非外科的方法來治療膽道結石,而當初非外科方法取石的適應症,主要用在前面所說的高手術危險性的患者。經過了多年的經驗,發覺非外科方法效果良好(有超過90%以上的成功率),且有較少的併發症及死亡率,於是此法有漸漸凌駕外科的方法之上,目前已廣泛應用於所有總膽管結石患者,除非不適合或無法用非外科的方法。而非外科的方法主要有三種:
一為經T型管取石,二為經皮穿肝導管取石,三為經內視鏡取石。底下我們將針對此三種方法作簡單的介紹,而著重於內視鏡取石。首先談到T型管取石:
是先以外科的方法將T型管置放到總膽管,通常在作膽囊切除術時置放,然後再從T型管取石。而取石的方法包括機械的方法(使用灌洗、鉗子、取石網等取石)及經膽管鏡的方法,若石頭太大,則先用碎石器將石頭打成碎片(常用的碎石器包括機械式碎石網、電子水力學、雷射、體外震波碎石),再用機械方法清除結石。此外還有用石頭溶解劑(如methyl tert-butyl ether等)經T型管將結石溶掉,但此法只適用於膽固醇性石頭。此種方法的缺點是需等T型管管徑成熟,約需4到6個星期,才能進行,而常見的併發症包括膽管的傷害及出血。其次談到經皮穿肝導管取石:
此法是先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攝影指引下,經皮穿肝置放一導管至肝內膽管,過幾天後,再換較粗的導管,然後再用如T型管取石的方法去取石。其適應症通常用於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失敗,尤其以前接受胃部份切除並胃空腸吻合術患者。此法與前者的差異是(一)它不經外科剖腹,(二)它的導管是經皮穿肝至肝內膽管,所以較不會有膽汁外漏的情形,因此3-4天後就可擴張、置換較粗的管子,及進行取石。再其次談到經內視鏡取石:
此法是利用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的方法,再使用取石網或氣球將石頭清除,另外也有用子母鏡的方法,直接目視下取石,其成功率可達到90%以上。若石頭太大(%26gt; 1.5公分),可先用碎石器將石頭打成碎片,再用取石網取石;若病人有嚴重膽管炎、敗血症,情況緊急,無法立即取石者,則可先置放引流導管或鼻膽管,待病情穩定後再取石。而進行取石當中,可分乏特氏澎壺部(Ampulla of Vater)括約肌切開與不切開兩種方式,一般採用括約肌切開法,此法在1970年代開始應用時,其對像主要是膽囊切除之老年人、有嚴重併發症高手術危險性患者,目前因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進展,此法已漸推廣至年青患者,其對於膽結石併總膽管結石之處理,以內視鏡取石配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超越過去外科剖腹取石法而成為主流。然而有人可能質疑:括約肌切開應用於年青患者,在長期的追蹤會產生較多的併發症。對此問題,Tham等曾提出報告探討:括約肌切開早期併發症的發生率約8-10%,與年齡無關,其主要的併發症包括出血(2-3%)、急性胰臟炎(1-6%)、膽管炎(1-3%)、十二指腸後壁穿孔(%26lt; 1%);其死亡率為0.5-1%,尤其併有嚴重潛在疾病,死亡率可高達3-16%。至於外科方法,其併發症高達10-46%;死亡率在小於50歲患者約1.8%,在大於60歲則增加到5-28%。至於括約肌切開長時間後,會有什麼後果呢?根據觀察,在括約肌切開後,有一半以上發現十二指腸液並空氣與細菌逆流至膽道,但約只有20%產生膽管炎的症狀,而長時間後也多有續發性膽管變化及結石形成的危險。綜合各家研究統計,在括約肌切開後,追蹤最長至18年,發生膽道併發症(結石反覆發生、括約肌狹窄、膽管炎)之發生率約5-24%。而Tham等統計30位年齡小於55歲患者,最長追蹤至12年,其膽道併發症約10%。由上可見內視鏡括約肌切開在年青患者,不論短期或長期,並沒有明顯增加其併發症。
因括約肌切開,不管技術再怎麼純熟,多少還是有併發症產生,所以近幾年來,也有嘗試用非括約肌切開的方法去取石,
其方法有二:
一是內科的方法,即用硝酸鹽(Nitrates)去鬆弛括約肌,再將結石拉出,如Glyceryl trinitrate舌下含片或Isosorbide dinitrate靜脈滴注,大約可排除6-12 mm大之膽管結石。有一日本的報告,使用Isosorbide dinitrate靜脈滴注,其排石率(石頭直徑大部份小於10 mm,最大為16 mm)為83%(15/18),而併發症(胰臟炎)為6%(1/18)。
此法有時可配合機械式碎石,將石頭絞成較小的碎片,以利結石排除。
二是內視鏡氣球擴張法,將括約肌擴張,使石頭容易取出。最近Irish等報告100例的研究,其成功排石率約82%,有7%需作括約肌切開,有6%需置放引流導管,有5%產生胰臟炎。Amsterdam等對101例結石小於10 mm的患者,用內視鏡氣球擴張法排石,結果有90位(89%)成功,但有31%病人需作機械式碎石,有19%產生併發症。由此我們發現氣球括約肌擴張法,對於患有較小膽管結石之年青人,是除括約肌切開外,另一可行的辦法,但長期後果尚未知道。總之,內視鏡括約肌切開取石,不管對年青人或老年人,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長期發生反覆膽道問題約20%。目前內視鏡氣球括約肌擴張取石,亦有不錯的成功率,因此對於患有較小膽管結石之年青人,及為保存括約肌,此法是另一可替代的辦法,然而長期後果仍需進一步觀察。另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總膽管切開的使用漸漸增加,或許可以用此單一步驟,一次即能完成膽囊切除及總膽管取石,但這就需要高超的技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wsdd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