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9PlU5fyYGkMuLWrZg5sJ/article?mid=18744&prev=18745&next=18743&l=a&fid=87 網絡轉發,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智慧涼感衣憂鬱症和躁鬱症的症狀襪子腳臭襪子明天天氣預報清楚一點
3/6/2010 「6755名台生在大陸」
6755名台生在大陸
摘錄自:遠見雜誌 電子報%26nbsp; 2010/3/4
作者:林奇伯 攝影:蘇義傑 出處:2010年3月號 / 第285期%26nbsp;
-----------------------------------------------------------------------------------------------------------------------------------------
在教育部正研擬開放大陸「九八五工程」41所高校學歷之際,台灣目前有6755位台生放棄在台灣的既有優勢,選擇在大陸念書,他們為了賭一個更有競爭力的未來,提早搶進大中華人才競爭戰場。《遠見》走訪大陸六所頂尖大學,直擊20多位台灣學生的生活,一探留學大陸的真實面貌。
-----------------------------------------------------------------------------------------------------------------------------------------
留學大陸,卡位大中華
1960到1980年代,獨自拿著007皮箱勇闖天涯的台灣中小企業精神,今天正在年輕人身上重現。
愈來愈多的台灣學生不怕冒險,遠赴大陸留學,提早進入大中華的人才競爭戰場。
隆冬,上海氣溫已降到個位數,《遠見》特地來到上海復旦大學。因為臨床醫學系八年制直升博士班裡有一位台灣學生何安琪,正是2009年大陸教育部正式宣布承認台灣學測成績後,以甄試方式進入大陸大學就讀的第一人,被視為台生登陸的新試點、新指標。
近一學期過去了,寒風中何安琪穿著蓬鬆的羽毛衣。「青春就是要這樣子!有冒險,有賭注,還要積極爭取自己的未來!」何安琪見面第一句話就大聲發起豪語,生氣勃勃,但是沒聊幾句,隨即又像洩了氣的皮球,叨叨絮絮地抱怨自己期中考沒考好,化學和計算機學科都只考了60~70分,「同學都太強了,壓力好大!」在何安琪心目中,理想的大學生活就是要「社團玩很多、書本也要念很多,」但是來了三個多月,社團參加了三個,只是「不夠好玩」,學業也落後了。
名校競爭激烈,不小心就落後
讓何安琪煩惱的還不只是功課和社團,大至台灣確定不採認大陸醫學院學歷、同儕競爭太激烈、未來出路如何規劃,小到食物油膩容易變胖、浴室距離宿舍太遠、設計師剪頭髮技術不好等。林林總總,讓才大一的她,18、19歲的心裡,充滿嚮往,也充滿迷惘。
「我還把台灣大學職能治療系的入學資格保留著,常常想說是不是回台灣算了,但是我的去留攸關兩岸教育界的面子,也只好先豁出去了!」她說。
何安琪這個個案,道盡所有新一代台生的心情。他們成績優異,在台灣能進入頂尖大學就讀,卻不想舒服度日,選擇把自己放進大陸這個人才濟濟的大學競技場中冒險犯難,心頭卻仍擺脫不去競爭壓力與對未來的不確定感。
復旦大學教務長、物理系教授陸昉是當初的入學考面試官,他把何安琪的狀況都看在眼裡。
他回憶當初何安琪面試的過程,在他教過的眾多學生中,她的資質算是優異的,個性也積極。面試時,他開頭就很靈活地問她一個題目:「台灣地震多,究竟是為什麼?」她回答:「因為大陸板塊擠壓。」陸昉接著順著她的邏輯層層往下問,「題目不一定高中課本有教過,但復旦是頂尖大學,每個學生都是各省分最拔尖的,思惟能力清不清晰才是真是的重點。」
但是大陸名校的教課水平也相對較高,一不注意就會落後。陸昉說,當時他就提醒何安琪,到大陸留學要有知識適應的過程,例如兩岸有簡、繁體字、學術專業用語都大不相同,復旦60%學生都是外地來的,每個人都頂尖優秀,也都是離鄉背井,如果來了後成績不好,大都是自我約束不足等。
入學管道多元,留學下探18歲
何安琪只是台生赴大陸新洪流的一個開端。日前大陸國台辦就罕見地主動發布在大陸的台灣留學生數目,為兩岸大學教育接軌議題增溫。
根據這份資料顯示,2009學年度,大陸共有187所大學招收台灣學生,正在高校(包括大學及專科)就讀的台生高達6755人,大學部占一半,共3324人,約是台灣每年報考大學學生總數的2.2%左右,也就是說目前台灣每1000個高中畢業生,大約會有22人到大陸念書。
而且,未來台生登陸的門要開得更大了!代表去大陸留學的學生將會愈來愈多。除了台灣教育部正研擬開放大陸頂尖「九八五工程」41所高校學歷,大陸也把台生入學管道打得更開,過去台生都是透過夏潮基金會代辦的「港澳台大陸大學招生考試」途徑登陸,現在還增加了三種方式,包括憑台灣學測成績甄試、部分大學獨立招生、參加大陸本地高考等。
從年齡結構來看,在兩岸政策的推力下,根據大陸高教界研判,未來幾年台生還將起結構性變化,大學部台生將大幅增加,也就是留學大陸人口,將從過去研究生為主的22歲下降到18歲。
上海交大港澳台辦公室主任嚴良瑜也分析,一旦台灣開放承認大陸學歷,台商子女將受惠最大。原先為確保台灣的大學入學資格而留在台灣讀高中的百萬台商的子女,也勢必西移,留學大陸的年紀將下探15歲,甚至12歲。
從人數成長來看,以廈門大學為例,廈大港澳台辦公室主任夏廣志指出,過去廈大對台灣獨立招生的科系只有新聞、國貿、中醫三個,2009年起增加到22個系,一年內就招了140多名台生,是前一年的兩倍,預計未來每年都會以倍數成長。
分析台生登陸歷程,第一波從1990年代起,多數人念大陸的博士班,首要目的是為了鋪設「人脈之路」。2000年起,大陸高等教育長足發展,也給予台生較容易的入學門檻,台生是在賭一條承認大陸頂尖大學文憑的「冒險之路」;但2010年開始,兩岸相互承認學歷勢在必行,到大陸留學成了台灣年輕人提早進入大中華人才競爭架構下的「搶先起跑之路」。
台生登陸,全方位發展
留學大陸的真實生活面貌為何?《遠見》採訪團隊走訪大陸六所頂尖大學,目擊20多位台灣學生的生活,發現他們的共同心得是,「到大陸念書混文憑的時代已經過去!大陸高校裡盡是一胎化底下的尖子(頂尖學生),個個用功,稍不留意就落後。台生不只要比毅力、比眼界、比雙學位,還要比誰能在大學裡建立更多的人脈!」
首先,來到大陸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首屈一指的北京人民大學。這天台生會幹部、就讀社會系的林宜慧找來一群不同院校的台灣學生聚會。台生會是目前台生在大陸最大的跨校性留學生網路平台聯誼組織,正式設有帳號的會員數超過6000人,2004年正式向台灣的內政部申請立案,是台生權益的最大遊說團體。
葉沛潔 基於職涯發展念北大
那天活動中最受矚目的是北大藝術學院影視編導科的葉沛潔,她是資賦優異台生,基於職涯發展性而選擇到大陸就讀的典型。
葉沛潔有一口ABC的腔調,才剛大三,就已經活躍於北京的傳播圈,不只擊敗上萬名對手,在北京網路電台「青檸之星」的DJ選拔中勝出,還是北大台灣學生會的會長,正準備在校園中為ECFA舉辦講座。葉沛潔的父親是前《翡翠》雜誌副社長葉志平,從小就受中英雙語教育,高中就讀北一女人文社會資優班,第一次學測成績可以甄試上台大。但是,她選擇到北大就讀。
「我Daddy這幾年做兩岸藝術品買賣的生意,他建議我到大陸頂尖大學念書,才可以在劇變的情勢中站到最前面,不過唯一條件是不能走演藝圈,」葉沛潔說,因為父親的鼓勵,她毅然放棄第二次學測,參加港澳台聯招,第一志願北大國際關係系沒考上,卻順了她自己的心願上了第二志願北大藝術學院,有機會在大幅躍升的中國文創產業中拿到第一塊敲門磚。
葉志平看盡演藝圈的複雜,不願女兒的職業環境太過複雜,但「北大」的光環卻無法讓他否決女兒的選擇;兩年下來,葉沛潔在北京的學業、實習成績都表現突出,他反過來稱讚女兒當初先到大陸影視產業卡位是超齡成熟的決定。「北大人文薈萃,不管念什麼科系都只是個切入點,重點是可以和一群頂尖聰明的陸生、台生一同學習,」葉沛潔說,和她合辦ECFA座談會的同學,就是台籍教授霍德明的女兒、目前就讀光華管理學院的霍家袼,「霍教授也常給我們意見。」
林宜慧 念人大社會兼做保險
台生會一行人走在人大的校園裡,活動主辦人林宜慧則和就讀於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本科的男朋友徐通成甜蜜手挽著手。
林宜慧是屬於台商子女的典型。父親10年前被加拿大保險公司紅利集團挖角到北京擔任總經理,一開始他並不願意子女陪同到大陸接受教育,反而是林宜慧認為反正自己遲早要去大陸發展,不如高三就提前到大學適應環境。當時,她以自己在台北崇光女中的好成績向爸爸拍胸脯,到大陸保證考上頂尖大學。果然,到大陸就讀一年高中後,林宜慧順利考上人民大學社會系。林宜慧說自己是「選校不選系」,她從小就想繼承衣缽,以人大保險系為第一志願,但事與願違,上了第二志願社會系。後來父親安慰她,做保險不一定要本科系,並鼓勵她兼差當保險業務員試試身手,結果她才兼差兩個月就達到單月抽成人民幣1萬元的佳績,確定自己是業務好手後,不擔心未來的出路,她開始真心真意專注起社會系課程,且愈念愈有興趣。
「發現自己擁有念社會系的潛力是來到大陸的最好禮物,如果待在台灣,應該只會往商學院走,」她說。
徐通成 棄電機,轉念醫科
就讀首都醫科大學臨床本科的徐通成是台生念醫科的典型。依照教育部的規劃,台灣不承認大陸醫學院學歷幾乎已成定局,但仍擋不住台生蜂擁登陸就讀中醫科的熱情,目前台生中有半數以上都是就讀醫學院。徐通成說,自己的外公是傳統中醫師,舅舅繼承父業,從大陸中醫系畢業後返台陸續開了五家中醫診所,因此她媽媽認為當醫師才是最高尚職業,硬把他和弟弟推到大陸讀醫。
「我在台灣元智大學電機系讀過一年才休學出來,已超過兵役年限,現在只要回台灣就得立刻當兵,加上護照快過期了,哪裡也去不了,未來確定必須留在大陸發展,現在就賭看看兩岸簽了ECFA後,台生能否在大陸醫院就業或開診所了,」徐通成說出他有家歸不得的無奈。
林宜慧聽了在一旁安慰他:「沒關係啦,以後可以開整形診所,幫我免費整形,而且北京生活一點都不無聊。」
念陸校有人文、地理優勢
交通距離感愈來愈近,也是台生選擇到大陸就讀的現實誘因。廈門大學被稱為「台生大本營」就是基於地理上的優勢。從1990年代起,廈大就是台灣學生就讀中醫系的最愛;今天,單單廈門大學就有374位學生,也就是現在每20個台生,就有一個是在廈大就讀。
廈大中文系的台籍副教授夏光武畢業於台灣的世新大學,在美國拿到碩士,曾任職於實踐大學、《讀者文摘》,後來前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拿到中文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自己當過台生,特別知道台生離鄉背井的心情。廈大的台生都知道,生活有困惑可以找「夏老師」心理輔導。
《遠見》採訪團隊到訪當天,夏光武就號召了一群台生導覽。對台生而言,人親、土親、文化親,從校園遠遠地就可以看見金門,連報攤阿婆講的都是一口「台灣國語」,幾乎沒有適應上的困擾。夏光武算了一下,現在小三通直航票價逐年下滑,來回廈門台灣只要1200人民幣(約台幣5650元),只花三小時,班次密集,「跟在台灣讀書沒兩樣。」
周佳慧 念廈大比台東大學近
就讀廈大國貿系二年級的周佳慧就是完全被「離家近」吸引來的。家住台中的她,父親是廈門包裝業台商,到大陸發展19年了,一直希望有子女來學習繼承事業,但3個兄妹都興趣缺缺。直到2006年,周佳慧大學甄試上台東大學中文系,才被父親以「廈門比台東近」說服前來團聚。
「爸爸說的也是有道理,從台中坐火車到台東的確得環繞半個台灣,五、六個小時跑不掉,」周佳慧說,她評估,大陸九八五高校商學院的學歷非常響亮,未來返台就業反而比在台灣念中文系有利,所以她「包包背著」就來了。沒想到,廈大校園這麼美,又鄰近沙灘,「真是意外的驚喜。」
廈大深受台灣人喜愛,甚至還常出現父子檔或父女檔的學生。施又瑄就是跟著退伍軍人的父親一起來讀書,爸爸念台灣研究所碩士班,她則念英文系。
「大家都以為來大陸的台生成績一定不好,但是我學測也有56級分,同樣是上有名的淡江英文系,來廈大只是想和大陸頂尖學生較量一下,」施又瑄說,她高中是就讀以英文教學聞名的台北衛理女中,原先以為自己英文好歹也是「嚇嚇叫」,沒想到來了之後卻被陸生的英文程度震撼到「嚇嚇叫」。
進九八五高校的陸生都是各省份高中生的前幾名,他們夠用功,背的單字又多,施又瑄發現自己只贏在高中時讀的文章層面較廣。「還好以前有衛理的吳佳怡校長一直督促著要多元化閱讀,現在才稍微還有一點自信,」她說。
吳相賢 上海復旦建立人脈
到大陸留學,若要享受五光十色的生活,還是得到上海,這裡頂尖大學的一胎化陸生不只功課好,家境也是一個比一個富裕。
復旦大學金融系一年級台生吳相賢的母親是台商奇威服飾董事長特助,從小就被教導要有憂患意識。復旦學生的資質仍讓他大受震撼,每天上學都像在戰鬥,他忍不住對台灣的大學生喊話:「陸生已經開始登台,他們的用功程度絕對會讓台灣學生招架不住!」
同樣地,上海同學的奢華也讓吳相賢大開眼界。去年南京傳出有富爸爸幫女兒辦慶生派對,送給與會同學的抽獎贈品是三輛高級轎車,引起輿論譁然,但吳相賢覺得這在上海一點都不稀奇。最近他的同學要到英國當交換學生,爸媽居然就在五星級飯店席開10幾桌餞行,每個參加者還要準備禮物,「壓力好大。」
他打趣地說,以前覺得自己家是有錢人,到上海念書後卻忍不住向爸媽抱怨:「我們家怎麼這麼窮?」但就像投資大師羅傑斯(Jim Rogers)在《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叮嚀自己女兒:「參與偉大中國的再現,等於購買這個國家的未來!」吳相賢爸爸一直告訴他,積極和商學院同學社交就是一種累積人脈的方式,「投資你的同學,就是在投資你的未來!」
- Aug 13 Tue 2013 22:01
3/6/2010 「6755名台生在大陸」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