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DZvFcfKDBRKwVFuDbD2bq.VpDYqVmw--/article?mid=7402&prev=7403&next=7401&l=a&fid=71 網絡轉發,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aPure 評價日本腳臭狗中筒襪三角褲私密處保養
從直覺到知覺談美感經驗/林佳燕
從直覺到知覺談美感經驗
楊梅國小教師 林佳燕
http://www.ymes.tyc.edu.tw/~ttd01031/service_105.htm
一、前言
  每個人一定有這種經驗,當我們欣賞大自然風光或藝術品時,內心會不由得感到美。在風和日暖的季節裡,遍野千嬌百媚的花朵,教人感到心曠神怡壑然開朗;當夕陽西下佇足海濱,觀望那海面銀鱗盪漾的餘暉,心中更是讚嘆不已。同樣地,一個人靜聽約翰史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時,不禁會感到心身舒快,飄飄欲仙;即使是販天走卒,面對著「蒙那莉莎」時,也會被她的「美」引入佳境,會心一笑。
  「美」我們天天都提到這個字,好像都清楚知道它是什麼,可是,如果鄭重其事地解釋它,「美究竟是什麼?」「美究竟在那裡?」大部份的人們都會茫然了。站在心理學的立場談美,它本是具象於自然界或藝術品上,但能夠感覺到美或意識到美的卻是人的感覺本能,是一種心理反應。從這一方面談美,是相當有趣的話題。
  本文偏重於心理學的觀點探討美感經驗;因此,接下來的第二章美感經驗與一般經驗,探討什麼是經驗,透過直覺與知覺的活動解釋經驗;第三章美感經驗的本質是什麼?藉學派的論點探討美感經驗本質;第四章主客觀融合論,對美感與心理的活動提出幾個重點加以討論,根據施翠峰先生所分類,分為「美感與快感」、「美感與聯想」、「美感與判斷」。第五章美感經驗的特點,將其分為四類「聚精會神」、「形象知覺」、「心理距離」、「移情作用」;第六章結語。第七章參考書目。
二、美感經驗與一般經驗
  任何人在他的一生中,總會對某些事物覺得雅興不淺。舉例來說;洗澡是很愉快的時段,當心無障物或悠閒時,嘴裡還會不自覺地哼起歌來。好友齊聚偶爾免不了小酌一番;忙碌的生活過久了,還會忙裡偷閒到他處去遊山玩水,接受大自然洗禮。至於那些所謂的藝術家或騷人墨客們,更是無時不把心靈浸潤在精神的勝境裡。
  試想,生活中如果沒有這種心理活動,我們的人生一定顯得死氣沉沉,枯燥無味,這些愉快的經驗,就是所謂的「美感經驗」;,簡單地說,美感經驗就是我們在欣賞自然美或藝術美的心理活動。
在了解美感經驗前,應先對人類一般經驗作一番了解。
(一)(一)直覺
  拿一支鋼筆,給一個初出世的幼兒或未開化的土著,當他第一次接觸時,所知道的只是一種混沌的形象,不含有任何意義。因為對他而言,鋼筆不能喚起任何聯想或產生任何概念,對它而言是一無所知。這種只見形象不見意義的「知」就是「直覺」。當我們正在話題中談論到某一個人,立刻會在腦中閃過一個他的影象,這種第一個活動現象,同樣稱之直覺,因為它是沒有代表認識作用的「知」,只是一種影象概念罷了。我們常會說,「我的直覺告訴我應該往左邊走……」事實上,直覺是不加思索,不能鑑別東西,無法辨別聲音意義,無法辨別東西滋味的反射。
  有趣的是,直覺裡的形象是完整的,有時也會附有背景,例如提到夕陽,腦中大都呈現一幅最美的夕陽,太陽又大又紅,甚至還有一雙情侶漫步海邊……,想到芭蕾舞,會聯想到舞者飛躍飛起圓裙;擺出最最優美的姿勢,粉紅舞衣上還有紅紅美麗的小臉蛋呢!諸如此類,「直覺」大體言之,總是完美的,完形的,而藝術所提的就是如此。
(二)(二)知覺
  再以前面為例,當那個幼兒或未開化的土著,看到他父親或文明人手拿鋼筆伏案寫字,白紙上寫了字劃,將來他再看到鋼筆時,便會聯想起這個舊經驗,鋼筆對他就具有意義了。這是一種由形象而認識意義的知,我們稱為「知覺」,它的對象有具體的個別事沕。我們再說得更清楚一點,直覺一定是想像的,對存在事物或不存在事物的感覺;而知覺是對存在事物的感覺不一定是想像的。對此兩者已作了很好的區別。
  當我們提及孫越,人們心中除了閃過他大鼻子特徵的臉型外,接著還會繼續聯想到他是位演員,曾經主演過搭錯車,老莫第二個春天……,除此外他還是位熱心推行公益的人……等等,遠比直覺形象來得具有意義和認知。學生見到老師進教室了,會立刻反應到安靜,否則老師可又有一頓脾氣。把很多的「知覺」應用在藝術上,便可產生具有特殊意義的創作品了,很多的知覺可能提供某種或某幾種「感覺」,那麼,這樣的安排就成為「設計」了。
(三)(三)概念
  當那個幼兒或未開化土人,後來再看到鋼筆,精細大小或色澤各不相同,但各種鋼筆都具有鋼筆必備要素,於是,他會把對鋼筆的經驗存在記憶裡,成為一種「概念」,我們可以這麼說,知覺的抽象化是經驗的總和。
  我們了解直覺、知覺、概念是不易分開的,向兒童提到頑皮豹,兒童心目中想到的便是粉紅色瘦瘦的身體,長長的尾巴,幾幕頑皮鏡頭……,這是從直覺到知覺到概念的過程,從事藝術創造,同樣需藉此修改組合到完成。
  安海姆對知覺概念下了一結論,「它是以把握最突出的結構特徵開始的。」我們原始的心理狀態是單純的、模糊的、攏統的,經驗與知識的產生,便是從這些背景上分化出複雜、明確、特殊的對象。以下再就經驗的發展階段加以討論。
(四)(四)經驗
  依據馬斯洛對人類基本的六大需求,歸納成下面三個經驗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生理需要的滿足經驗:肚子餓了想找東西吃,口渴飲水,如果所渴望的食物或飲料,如願以償的獲得了,我們就會感到心滿意足,連人生觀都改變了,於是就有「飯後一根煙快樂似神仙」的快感經驗,人們便藉此方法尋求滿足。
  第二階段是心理動機的滿足:人由於基層的經驗增加,過去單純生理需求,會逐漸轉化成較複雜的心理動機。比方我們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有魚吃了,還願意花上萬元金錢一嚐娃娃魚的美味,不但要住還要住得舒適,夏天吹冷氣冬天吹暖氣,不僅飲水止渴還要品茗飲酒,甚至上茶藝館添增情趣,不僅要結交異性,還要對象是學識地位涵養高人一等,好滿足心理榮耀,這些動機,不是生理的,而是心理的愉快經驗。
  第三階段進入精神價值實現的滿足:除了生理心理上需求,我們會進一步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價值。為了陶治品德,我們開始接觸詩書藝禮?,為什麼學畫的孩子不會變壞呢?因為他已把需求的滿足層次提升到精神了,我們學做聖人,談論真理……,這些都是精神上需要,是最複雜的經驗。
  人類的美感經驗包含在精神價值層次裡,有時它會複雜到無法用語言、文字、符號、表情……來表達。一個音樂家心靈對美的感受,不一定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在五線譜上,一個畫家同樣無法將內心的美感用形狀、線條、色彩傳達給觀者,因此有「絃外之音」、「辭不達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等話,來表達我們表達不盡的複雜經驗。同時,我們該相信,「美」要從複雜的經驗中探索,而無法在沒有知識,思考的直覺中探索。
三、美感經驗的本質是什麼?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美的東西就是最適合於其用途與目的的,他以房子為例,最美的房屋就是最適合居住的,外觀如何漂亮但缺乏實用就不能稱上是好的建築。於是推論得知,一個外表美麗的女子,心地險惡什麼事都不會就不能叫美了。所以,依據這位大哲學家的見解,可適用於建築工藝及實用原則上,但對於音樂、戲劇
舞蹈、詩歌、繪畫、雕刻原非實用藝術或自然美的物象,便無法適用了。
  柏拉圖更有另一見解,他說:「美是給我們快感的」,不錯,當炎炎夏日來一杯清涼可口的冰飲,立刻令人感受到興奮舒暢心情悸動,這就是快感。這兩位哲人對美感各有其見解,以下即依據哲人們的資料對此抽象美感加以詮釋和歸類,分為客觀論、主觀論、理式論、主客觀融合論茲述於下:
( 一)客觀論
  此派學者的主張可歸納為兩點:第一,美是外物所固有的性質,它獨立存在於主觀作用之外,即使我們的主觀作用與它發生關係以後,也不致於被主觀作用所改變。就像自然界如果沒有美,我們就不能欣賞它的美,假使我們不去欣賞自然界的美,但自然界本身仍是美的,和我們主觀並無影響,只是直接從外物所知覺的性質。第二,這種美的性質是我們知覺所直接接觸到的,不能加以分析。美就是美,無論我們知道它或不知道它,美總是存在而被我們所直覺,沒法用知識來解釋分析。
  當然,持這種說法恐怕過於偏激,美的性質確實少不了外在剌激條件,但這些直接接觸的外在條件並不等於美。拿一朵美麗的紅花擺在面前,假使我們沒有接納色彩的視覺器官或色盲者,那這朵花可能就不是紅的,而且顏色並不是我們無中生有的幻覺。一個聾子看世界就如同我們看默片電影一樣,祗有物象沒有聲音,如何感受美?今天心情不好看世界如同仇人,但外界本身並不具有喜怒哀樂的情感成分啊!客觀論者同時把美的性質視為直覺對象,恐怕美感經驗並非如此單純,而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心理作用。
( 二)主觀論
  德國哲人康德就是主觀論的支持者,他說「美不在於對象而在於心的如何感受」。的確,人們都覺得自己的子女最可愛,於是說「癲頭兒子自己好」。戀愛中的情侶也會說「情人眼裡出西施」。在任何角度看事物,用主觀來解釋,連哀愁都會美麗起來呢!
  這種論調又較客觀論來得吸引人,第一,美感經驗和其他經驗不同。我們說蘋果是近於圓的,大多數人都會同意這個說法,但是美感經驗中各人的意見就分岐多了。因為它帶有主觀的心境。第二,美感經驗中的主觀心境與個人愛好相關。接受過藝術教育的人較懂得欣賞藝術妙處,也較容易從事創作,不是嗎?第三,美感是一種主觀的感覺。我們說這支筆有十二公分,不信可以親自測量得到証明然後肯定,但如果告訴別人這幅畫太美了,他卻不一定能夠完全有相等的經驗。因此斷定,美感經驗是主觀的。
  同樣地,我們仍可以找到此派學說的偏激論點。一個未經藝術專業教育的人一樣會感動,可能他未必能與貝多芬交響曲交心,但是他同樣能從時下流行歌曲中受感動,所以,套用克羅奇的話「藝術無高下之分,其愉悅的本質是一樣的,只是量的高不同罷了」,美感經驗應該有其客觀的標準,但不一定是絕對的主觀。雖然美感和愛好有密切關係,但卻不能說凡是喜好的事物一定都具美感。我有一個皮夾留在身邊已有十五年,雖然它不美又破舊不堪,不過我仍是喜愛它,因為這其中帶有感情,特殊意義。所以說,月是故鄉明,癲痢兒子自己好。美感是主觀的感覺,但感覺過程中一定少不了客觀的刺激,當我們為夕陽的美讚嘆而感動時,必定因為夕陽的刺激而興起的,因此,美感經驗之形成除了主觀因素外仍需帶有客觀刺激條件,美感經驗中含有客觀的主觀性,同時也可能含有主觀的客觀性。
  柏拉圖的理式世界中認為,我們真正的認識是「概念的知識」,而這概念的知識是實體界永恒不的理式,「真善美」便存在於這理式最高層次上。所以美是客觀的不是物理的,是理論的不是主觀的,美應該有客觀性、普遍性、永恒性。例如我們說這幅畫很美,別人一定了解美這個意思,決不是說它很大或很舊,於是美的意義肯定被溝通了(客觀性)。當我們初次觀賞這畫,便可以感覺出是美是醜,這個美的標準並不是我們創的,而是大家心中共有的(普遍性)。雖然美感經驗變幻無窮,美的概念卻是不變。西施的美從千年以前便是羨煞天下人,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仍可以顉悟到古人所謂的那份美(永恒性)。
  在這派學說中認為「美的標準不是我們的經驗,而是前輩子理式世界經驗的」?在我們實際操作經驗裡,應該先有美感經驗才有美的判斷,從經驗與判斷中才能產生美的標準。
(四)主客觀融合論
  理論發展到最後終究要走向中立派。
  美感經驗中有許多的主觀成份,如理想、判斷、快感等,但也有許多客觀的成份,如自然界的一致性,個人在社會中的共同活動等。一件事物在我心目中呈現的感受,和在任人心中呈現的感受不會相同,可是,當我們共同欣賞一幅名畫時,我們之間會產生一種同感,我覺得美的地方你也可能覺得美。
  總而言之,美感經驗是一種完整的有機的心理組織,在這種組織中,主觀與客觀之間產生了有機的特殊關係。第一,沒有一種主觀成份不是同時也含有客觀因素而純粹主觀的,同時也沒有一種客觀成份不是同時帶有主觀因素而純粹客觀的。第二,這些組織美感經驗的成份,本身都不是美感經驗。它是由於主觀與客觀相結合,直覺與知覺相形成,形式與內容相關聯,我與對象合而為一的狀態。
四、美感與心理活動
  談到這,我們已知道美感經驗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心理組織,裡面不僅有情感作用,也有認識批判等作用。本單元就「美感與快感」、「美感與聯想」、「美感與判斷」加以討論。
(一)美感與快感
  柏拉圖說美感是一種快感。我們不否認他的說法,站在心理學觀點,快感起於需求的滿足,而人的需求分為生理、心理、精神三方面。美感的快感應屬於精神上的快感,今天心情鬱悶,總想藉什麼一抒為快,拿起毛筆自由揮灑一番,雖不能當作成品,卻有股痛快淋漓的愉悅,這就是精神上的快感了。我們得到兩個結論:第一,凡是美感的一定都具快感,引不起快感的都不是美感。第二,快感並不等於美感,美感經驗雖然有快感,但這並不一定具美感。
(二)美感與聯想
  依照心理學的解釋,聯想是從某一件事物或觀念聯想起和它有關的另一件事物或觀念的心理作用。聯想使我們的生活豐富有情趣,因為它可以引起我們的情緒,聯結到許多象徵意義。所以,聯想也是組織美感經驗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們欣賞達文西「最後晚餐」時,只從畫面上分辨各種顏色,或者只知道許多人在吃東西,這樣雖然可以發生快感,卻不能說是完善的美感。倘若觀賞者事先知道作者所描寫的是基督在被補前夕,和十二個使徒吃最後的晚餐,當基督說出「你們之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使徒們立刻起了激烈的動搖。達文西巧妙地刻畫出這戲劇性的緊張味,於是我們發現這幅畫作的精?所在,聞訊而身顫的是猶太,手持刀是性格較急的彼得,因驚訝而展開雙手的是安德列阿……,觀賞者依此聯想到「最後晚餐」的情景,所獲得的情趣必可加倍。同樣地,創作者在創作時也有這般道理。所以,美感是快感、情趣、知識、理想等所組成的特殊心理狀態,而不是單純感覺上的愉快。聯想可以使我們美感豐富,但它並不等於美感。
(三)美感與判斷
  判斷是鑑別事物的一種心理活動。直覺本身沒有區別作用不能喚起任何聯想或產生概念。知覺能夠思考,分別意義,只是當事人自已不感覺到而已。美感經驗正是屬於知覺。
  讀一首詩時,無法看到詞句就把它當作一個意象懸在心頭,必須先懂得一定一句的意義,並感覺出韻律,然後才能發生美感。而這其間就包含著判斷,只是這種判斷是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罷了。
  總之,美感經驗是建築在快感、知覺、聯想、判斷的基礎組織上,可能是同時或相繼產生,然後經過化學變化獨立形成的一種新經驗。
五、美感經驗的特點
  既然明瞭了美感經驗形成的主客觀條件,應該針對其特點加以討論。依據施翠峰先生論點區分為四類:(一)聚精會神、(二)形象知覺、(三)心理距離、(四)移情作用。
(一)(一)聚精會神
  當我們在欣賞大自然之美或創作藝術作品時,我們都在聚精會神,看黑板的專注,聆聽音樂的陶醉,陷入沉思的神情……,都是一種聚精會神。那麼,這究竟是怎麼樣的心理狀態呢?
  據現代心理學的解釋,人的意識活動可分三層。在知覺中心的叫「現意識層」,是我們聚精會神時的意識作用,它的範圍縮得愈小,所意識的對象就更清楚且最深刻。在這個中心意識的外圍,便是一層比較模糊的意識,它叫做「前意識層」或「回憶層」,其內容是過去的經驗或回憶,但我們仍可把它招回來。在這模糊的意識圈邊緣,便是無意識的境界,叫「潛意識層」。這是我們過去經驗中已被我們所遺忘,但卻沒有完全消逝的心理活動,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罷了。當然,這三層是不能彼此獨立脫節的。
  那麼,當我們上生物實驗課時,在聚精會神,這是為尋求事物之間的前因後果。當我們正對哲學做思考時,也在聚精會神,那卻是在尋求概念之間的協調…,而當我們產生美感經驗時,同樣地也在聚精會神,不過此時是在觀照對象間的完整無缺,心靈交融,精神昇華。所以,美感經驗和其他經驗聚精會神是有所差別的。
(二)(二)形象知覺
  談到知覺,安海姆說「形象知覺是完形的」。當我們欣賞風景,會對整個風景中色彩的配置,形狀的比例,聲音的協調等作一種意象上的呼應。而不會去探究風景中樹木的種類,或價錢;經過櫥窗常會被美麗的衣服吸引佇足,這時我們當然不會去研究衣服比例多少,顏色有幾種屬於何色系……,就美感知覺而言,應該是一種無所為而為的觀賞,我們觀賞的是景物的完型,一種完整的美。一首歌曲,它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其中每一個音韻,對於這個有機體都有所貢獻,如果我們把其中一部份抽出來之後,這首歌曲就不能成為歌曲,而被抽出來的那一部份也同時失去了原來曲中所具有的特點,並且,歌曲裡有停頓的地方,它並不是一無所有的空白,而是一種有節奏的靜音,耐人尋味思索的空間,它一方面把過去的音節作一句點,同時又向下一音節作進一步的傳遞或橋樑。欣賞繪畫也是如此,色彩、形狀、構圖每一單位都交織配合成一群化的完型。
(三)(三)心理距離
  一片霧從海邊飄過來,透過霧眺望那海天之際,那遠山近水,可以增添許多神祕氣氛,這表示美感經驗在主觀心理上就佔有極大成分。這並非是欣賞欣賞海有什麼客觀標準,而是人們心理上主觀感受,如果今天心裡十分緊張苦悶,對於外在美的感受就要比悠閒愉悅時來得在意了。這也是一種心理距離產生的影響,因為人與物心靈上的契合距離被拉遠了。
  現實環境中也有許多心理距離的例子,當桌面擺一個可口冰淇淋,任誰一看到就會想要一嚐美味,看見美女就想上前搭訕,可是如果我們不在心理上採取一種與現實生活有所距離的話,美感經驗就未必這麼美了。走在路上,一位婀娜多姿長髮飄逸的女子打從身邊走過,好奇的心理總會想一睹芳顏,但結果如果竟是相見不如不見的話,恐怕我們仍希望抱持一份「心理距離」吧!也許,少男少女們的愛情故事裡,這份距離是顆必備良藥呢!
  照這樣說來,在美感經驗中,我們一方面要從實際生活裡跳出來,另方面又不能超越現實太遠,這顯然有些矛盾。英國心理學家布洛把它稱之為「距離的矛盾」。創造美或欣賞美是否成功,但看是否能把這種矛盾安排得當了。距離太遠彷彿隔霧看花,距離太近了卻不免被實用動機壓倒。所以,美感經驗的最高標準,應該是不即不離恰到好處。
(四)(四)移情作用
  當一個人凝神觀照景物,整個自我會不覺將情感完全投入對象,由物我兩忘進入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同時也能分享物的生命,這就是「移情作用」了。我們說「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亦如是」,
青山如何會嫵媚?青山又如何知道我嫵媚?那是因為,我把情感移入青山了,我受它的感動而感受到它散發的嫵媚氣息,而由於精神集中與它交融一體,於是竟難以分辨出是我的「人格」在主宰它,還是此景的「常格」在主宰我。因此,無疑地青山見我時,同樣感受到一份嫵媚。
  生活上,這種移情例子相當多,看悲喜劇電影時,我們會不覺地感染那份悲喜情緒,為它落淚為它狂歡。失戀的朋友們聽到浪潮聲還以為是在為他哭泣,不是有句詩嗎?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六、結語
  從刺激的反射本能到知覺,這種傳達訊息的過程原本是單純、模糊、籠統的。我們藉由知識與經驗的累積將它們一一分化出複雜、明確、特殊的對象,於是產生豐富的知覺經驗。當我們知覺提升到欣賞美感時,就需要更多這些因素來達成目的。藝術家創作一件作品時,乃是從吸收藝術知識,營養技法,經驗累積……,然後化這些複雜經驗為簡單因子表現於作品上,簡單卻不失內涵。同樣地,美感經驗的領悟先決條件,也應該像藝術家一樣,累積越多的營養才能提昇美感素質。
七、參考書目
◎ 朱光潛 文藝心理學
◎ 傅統先 美學綱要
◎ ◎
施翠峰
美感經驗
◎ ◎
安海姆
視覺與藝術心理學
◎ ◎
鄔昆如
哲學概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wsddb 的頭像
    sowsddb

    優品推薦

    sowsdd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