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9PlU5fyYGkMuLWrZg5sJ/article?mid=16043&prev=16044&next=16042&l=a&fid=16 網絡轉發,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7/14/2009 「美食料理:台灣美食的優雅創新」
嚴長壽.我所看見的未來%26nbsp;



美食料理:台灣美食的優雅創新



摘錄自:嚴長壽.我所看見的未來 電子報%26nbsp; 2008/4/28



台灣在獨特的歷史發展中,留下了早期的移民料理,又加入日本飲食元素和中國八大菜系的精華,近年來,眾多餐飲學校更培育出不少年輕的創意廚師。台灣美食逐漸在國際上打出名號,卻也不能輕忽一個個緊追而來的競爭者。



每年,交通部觀光局都會針對來訪台灣的外國旅客做「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從中瞭解他們來台灣的原因、最喜歡台灣什麼地方,做為觀光推廣的參考。



近幾年的調查中,當外國旅客被問到為什麼來台灣時,比例最高的回答,居然不是台灣風景,而是台灣美食。可見,台灣美食已經在國際間打響名號,魅力足以行銷台灣。



台灣成為美食之都的過程,其實非常有趣。就讓我從前些日子宴請各國的貴賓講起。



我選的餐廳,是清幽的食養山房。出菜前,我先來一段開場白,從頭說起台灣菜。



早期的台灣菜,實在談不上「美食」。原因是,初期從大陸到台灣開墾的移民,多半是男人,而且是農民、漁民,這些在大陸窮苦勞碌、不得不外移討生活的人,連照顧自己都很困難了,哪裡懂得燒飯做菜。所以,水開了,所有菜、肉丟進鍋,在滾水裡煮一煮,熟了就撈起來。為了吃起來有點滋味,於是沾一點從家鄉帶來的醬油膏,這樣,也就成了一道菜。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小吃中有白斬雞、肝連肉、下水湯的原因。



台灣後來被日本統治五十年,在長期耳濡目染之下,日本飲食文化中的元素,也被萃取、轉化,流傳下來,像是天婦羅、煙燻鯊魚、燙魷魚沾芥末。



料理大革命



不過,台灣料理掀起大革命,是國民政府遷台之後。



因為戰亂,很多大陸名廚遷移來台灣。這些大廚,早年都在豪門富宅裡為達官貴人服務。到了台灣之後,沒有多少人家裡還養得起大廚,於是,不得不走出私宅,進入民間謀生。原來不外流的官府菜,從此走入市井。



這一出走,就像所有江河一起奔騰入海,波濤衝撞,中華菜系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地融匯。



以前在大陸,四川廚師只做四川菜,廣東廚師只做廣東菜,反正主人和客人一定是四川人、廣東人,口味就是如此。大家吃得非常習慣,菜色也就百年不變。而現在,主要顧客變成台灣人和來自大陸各地的新移民,為了符合這些人的多樣口味,菜色一定得調整。



而且,不論四川廚師、廣東廚師、浙江廚師,現在全住進同一個城市,甚至同一條街。以前相隔千里的各省大廚,互相有了近身觀摩的機會,各菜系開始從傳統中走出來,吸收其他菜系的優點,綻放全新風采。



講完這段故事,食養山房上菜的順序,也由生魚片出到白斬雞、糕渣,再到傳統小菜,一切似乎都成了這歷史的佐證,與會貴賓等於上了一堂台灣新飲食文化的入門課。



台灣的新飲食文化



當然,為了讓貴賓真正體會台灣的飲食新文化,中場暫停用餐的時段,我特別安排當代最重要的南管名家王心心老師,懷抱琵琶,慢步輕移,悠悠緩緩的,以閩南語為大家吟唱中國古詩及《紅樓夢》中的葬花吟。



台灣現代舞大師林懷民先生,曾經這樣形容王心心老師的演唱──她尚未開口,全場已經靜候在那裡;她開始吟唱,我們都不知道自己在哪裡了。果然,她的樂音一起,現場所有人沉醉無語。



一頓精緻安排的餐宴,感動了所有貴賓,而這,就是一次結合美食與文化的完美呈現。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真實記錄了台灣民族數百年來包容異文化、同時從中萃取精華的優良傳統。



同樣擁有很多大陸移民的香港,它的發展模式,卻和台灣完全不同。



無論從材料選取到烹調方法,廣東菜可以說是中國菜系的頂尖。香港居民百分之八十都是廣東人,也對自己的菜非常自豪,自然排斥其他菜系;早期,除了蘇浙菜,外省菜系幾乎很難在香港立足。也因此,廚師比較不會向其他菜系學習新方法。



當然,香港這些年增加更多來自大陸不同省份的移民,對其他菜系的包容與發展,也開始豐富起來。



這幾年台灣的小吃、美食更多元精緻,也歸功於餐飲學校、餐飲科系大幅增加。新一代廚師不必像過去的人一樣,得跟著師父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慢慢學,而是在學校的正統教育裡,一次全盤瞭解中廚和西廚。在東、西方技藝相互激盪下,年輕廚師有了更令人驚喜的創意表現。



不過,無論台灣美食如何美味,名揚天下,我們也不能期待外國訪客照單全收。每個人出生背景不同,對食物的偏好一定也不同,要以美食行銷台灣,除了安排適當的用餐環境之外,必須同時規劃國際人士習慣的料理。



不同地域,不同偏好



即使同為西方人,飲食偏好,也不全然相同。



地域不同,習慣就有差別。



內陸國家的人,例如東歐各國、俄羅斯,他們的主食幾乎以肉類為主,口味很重,也少有海鮮。但一般台灣的宴會,十道菜中常有六至八道海鮮,這樣的安排,就不適合他們。因為,儘管料理了整桌豪華美味,這些貴賓卻可能吃不慣而難以享受。不過,隨著飲食的無國界化,這種現象已經逐年改變。



如果是來自北歐、加勒比海岸國家的客人,因為他們的國家四面環海,海鮮大餐就沒問題。



同一個地區的人,有時口味差異也很大。



同樣是西歐國家,德國人很少吃海鮮,而以火腿等醃製類食物為主食,但是荷蘭沿海,他們就很習慣吃海鮮。



歐洲人不排斥內臟類食物,像法國的鵝肝醬,以鵝的肝臟製成,就是上等佳餚。不過,北美的人雖然移民自歐洲,除了精緻鵝肝醬以外,卻很難接受其他內臟類食物。



此外,宴請北美的人,最好不要整隻魚上桌,他們看到魚瞪大眼睛,簡直無法下嚥。



台灣人喜愛的招牌小吃,像虱目魚丸、臭豆腐、豬血糕、碗粿,也不是所有外國人都能接受。還有,中菜有些名貴食材,像魚翅、燕窩,已經不符合世界潮流,很多外國人站在保育的觀點,不只不吃,還抵制吃的人。端上這樣的料理,會造成反效果。



就美食而言,餐食不是獨立的,還要搭配適當的酒、飲料、音樂、燈光。服裝和禮節,也不能忽視。%26nbs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wsdd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