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gNvyaxKUHA5gPPPSzLj2B2MJ/article?mid=16824&prev=17213&next=16645&l=a&fid=57 網絡轉發,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發熱衣熬夜發熱衣除腳臭
歷史老師
歷史老師 作者:吳忠誠100/02/04
近幾年來特愛看中國歷史故事,企圖持續的把多年前購進的專家論著讀完。既然看書的目的一但脫離了學校考試的束縛,轉而變成一種興趣時,《中國通史》柏陽的《中國人史綱》《貞觀政要》《韓非》《戰國策》….等都可以當作故事書看。不但不會自陷於難記的年代與人物的官位與姓名之中,還可從前人的血淚經驗中得到極多啟示。在閱讀過程中,心中產生很多感想,其中最有趣的是,在看過多家之言後,總結出一個結論→雖然讀者未必完全同意作者的想法,但無疑的,每一本書的作者都算是一位歷史老師!無論是胡適之或陳寅恪之類大學者,或用筆名寫的椑官野史或歷史演義小說之類作家,都可以當作是〈說書人〉看待,因為歷史事件的觀察角度不同,所得感悟亦異。但唯一相同的只有一項→讀史的目的在於得到教訓,並且因此增長見聞與臨事應變之參考資訊。故古人謂: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下僅對歷史老師這個角色略述我的想法,隨筆於下:
其一:歷史故事無疑是一齣鮮活的戲劇
猶記得我童年時經常聽老人家講歷史故事,其中人物的敘述大約都是從各種地方戲曲與傳說中所截取,其內容錯誤百出,甚至到荒謬絕倫地步。例如:不久前我冒著寒流,特地去台北市十方樂集觀賞了一場《南管戲曲》展演大會。節目中有一齣名段子是說「董永(民間故事七仙女中的那位樵夫)中了狀元,返鄉探親…」我光看到這些文字就忍不住想大笑!這樣的段子要如何以〈御前清客〉角色拿到皇帝面前演出啊?方言倒不是問題,問題出在內容。當然,就戲曲劇本的創作而言,作家若想寫《聖經》續集,都不會有人敢反對。但吾生也有涯,而已真實發生過且具有啟發性的重要且精彩的中國歷史事件,已多到皓首窮經都讀不完了,哪還有時間去看傳奇小說的狗尾續貂!?
但是從另方面思考,多年前我就想把可靠的(有所本的)真實歷史故事,一一用布袋戲表演方式輔助說書內容,面對各種年齡層的觀眾演述之。
針對此想法,我曾經誘導過好友一同研習演出技巧。也曾送出幾套〈才子佳人〉戲偶給親友們,希望他們身在國外或站在講台上說書時能代表台灣介紹中國文化。中學國文老師能以此刺激學生們學習文史的興趣。效果如何?沒有下文。
其實,歷史上的各種不同型式的爭戰都離不開悲慘無情的血腥暴力與奸詐狡猾的鉤心鬥角劇情。吾人可以通過閱讀不勞而穫,不必親自流出血、汗與淚於那些悲歡離合故事之中。自己亦不必化粧就可以立即通過布袋戲的演藝,將那些故事與人物全部重現於十指之間,豈不快哉!
猶記得約十年前好來屋有一收視率頗高的電視連續劇《我的這一班》劇中主角是一名越戰退伍後讀大學,然後在公立高中教歷史的中年男子。該人穿著輕鬆(一般老師都穿制服以示嚴肅),上課時更是以討論方式誘導學生到圖書館中去搜讀相關論述。從收視率可以略窺→以此類題材入戲的影集,不但不枯燥乏味,反而能引人入勝。其理明矣!
其二:歷史公案全可入戲與論辯
前不久李家同先生認為現代年輕學子不應浪費時間上網打屁或看網路小說,應多閱讀法院判決書將可以增進邏輯思考與文筆表達能力云云。很多網路憤青都大加反駁。對此在下根據自身經驗也有不同意見。
首先;近年我因讀《中國歷代故事述評一套5輯》劉子清著〈黎明文化1972年出版,我20年前所購之書至今始有空讀〉。該書參考《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新、舊唐書》等書,將春秋至清代各個主要歷史事件依序以1000多則公案型式評述。其中限於篇幅未完整轉錄精彩原文部份,我都依照文末書目提示之卷次上網查閱該書原典中全文詳細所述。很意外的,我家並無上述那數套大部頭歷史巨著,但我竟然利用上網瀏覽閱讀完畢全書!還下載不少名家精彩古文!(誰說上網無用?)而且還在我所擁有的紙本舊書上作滿記錄備查。該書等於是一本事件提示錄與作者的讀史心得。雖然作者生於民國初年,又具備國民黨軍人身份,出版年代還在蔣氏威權時代…%26nbsp;立論難免保守,但作者自述→為寫該書,博覽史籍,歷時十餘年,初版時年60餘歲。令人欽佩。
最近讀我十年前買的一本《中國帝王術》董書城教授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年初版〉。該書系統的大量收集了各類古籍中對於帝王各項專題經營的歷史故事。內容極為豐富與詳細,極具閱讀價值。顯而易見的該書就是作者的讀史心得與筆記。作者生於1929年,於1953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自1966年起開始構思此書,為寫該書而博覽史籍,直至1992年初版此書。期間坊間早已百家爭先出版過了各項專著,作者亦參考並推薦之。《老子》5千言的傳世之作,大概就是這樣產生的吧!雖然作者是國立大學教授又具備共產黨員身份,書寫年代還在文革期間…%26nbsp;立論難免以馬克思主義角度批判封建獨裁社會,與如今經濟改革開放年代思潮相對保守,但作者花26年寫一本書,能不看乎?
由此可見,中國大陸自從文化大革命之後,歷史教學不再以《四卷》愚弄國民之後,古籍與歷史的研究,百家爭鳴,名著輩出,目不暇接!出版數量多到必需經過良師益友閱後推薦者方值得一讀矣!尤其是1949年之後中國不斷有大量且驚人的歷史文物出土,更加仔細的詮釋了許多古老傳說。
其次;前面說到李家同先生勸青少年多看法院判決書以增進邏輯思考與文筆表達能力一說,在下認為不如勸其多讀古典。至少連《金瓶梅》中都還有不少上疏、詔書、訴狀與判決書…等文章可資提升文筆常識,遠比讀當今司法娼妓所作淫書有益多矣!
其三:歷史老師應該是一位唱作俱佳的說書人角色
很多學生都覺得歷史課程很枯燥乏味,而且史籍浩繁,即使是專業歷史學家亦無法盡窺,何況一般民眾!因此有人主張用演義小說方式講述,但劇作家總喜好加油添醋以使故事更加→傳奇。以致於幾度傳演之後,原始面目全非至前文所述我童年時的聽聞的那些老人講的故事一般的以訛傳訛了。在下認為,其實不必如此發展!只要說書人在說書同時展示原典,並照實演出,既然能列入公案的事件,必有可觀與可議之價值,演述完畢之後,再台上台下一同討論該公案,各自表述對之觀感。有興趣深入者可以再細讀原典。至少所聞者均史實而非訛傳。
由此可見,歷史老師這角色極為難扮!猶記得我初中的幾個老師,當時都是中老年人,各個都有細說從頭的本事。某年來了一位剛當完兵的大學畢業生,雖非歷史本科專業,但在當時國立大學畢業且役畢男生願擔任薪水微薄的初中老師是極為稀有的(大多人都去混公務員之類),該師上課前與同學面對面作90度鞠躬,並很有禮貌的說「自受聘之後整個暑假都自閉於圖書館中廣閱書籍,希望能充實上課內容云云。」上課時他也不斷的拿出筆記來寫黑板….因此我至今還記得不少清朝大興文字獄時的一些冤詩!
當年在有暖陽的冬天裡,經常可以看到那些年邁的文史類老師們會獨自坐在戶外邊曬太陽邊看書,大概是為了補充專業的教學材料吧。後來,在學期末考試前,那位新老師跟同學們道別說:「幾經思考,雖然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但始終覺得自己不能勝任歷史老師的職位,為免誤人子弟,他已決定不再續約教書了!」這番話在我聽來一點都不感到意外,因為其他那些滿臉老人斑的資深老師們,各個隨口都是故事,而且講來唱作俱佳,非常入戲!簡直就是古人化身現前….這些演出功夫都是長期修深積厚點滴搜集累積所得,絕非一蹴可幾的。而那位少年家當年正需要花時間找對象談戀愛,花費大量功夫耗在圖書館中死守於青燈黃卷企圖皓首窮經以終老,以時間與精力的大量投資而言,似乎確實不符合報酬率!
而引發我讀史興趣者,源自於以前一位有趣的國文老師,他是北平某財經學院經濟專業畢業的,他上課時自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而其自幼平常就喜好閱讀文史故事。隨國民黨政府來台後被安排這個工作。其後,為增加授課深度與彩度,更加努力收集相關論述。他一個學期中只教2篇文章,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舉手表決選哪2篇!經學長推薦,我們也選了當時大學國文選中的《戰國策→秦晉崤之戰》與《賈誼→過秦論》,在他的課本中夾滿了各種剪報資料,上課時他還帶了些舊的雜誌期刊,當年還沒碳粉影印機與電腦ppt或pps來作圖像簡報,但他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立即在黑板上繪出戰場的地圖,精彩的解說之後,他鼓勵大家將來有空時一定要勤讀歷史故事,可以從中得到極多人生助益!時過30年後的今日,言猶在耳!讓我至今一有空閒時間就捧讀歷史故事,而且樂在其中。真是要感激這位唱作俱佳的說書人。
其實,早在我初中時,那些滿臉老人斑在冬日暖陽下展書讀的資深老師們就已現身說法,親自示範→文史故事終生讀的習慣。
補記其四:歷史老師應該多看戲曲以加強說書功力
前述那些歷史老師們當時均已年邁且都是大陸來台者,自幼受地方戲曲之影響頗深,說起書來不僅聲調抑揚頓挫很扣人心弦,還適時輔以表情與動作(身段)使得平面的白紙黑字頓時鮮活與多彩起來,充份豐富詮釋了原文所欲傳達之意旨!這些平日沉默寡言近乎木訥的老師們,一上講台就像乩童起乩般地戲神上身開始演出,在一堂45分鐘的課程中,連埋伏的笑點都會準時爆出適時引發哄堂大笑,最後準時收場,未講完處猶留→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餘興。與其說這些老師是在上課,倒不如說其是在演一齣戲!
猶記得多年前在電視訪談節目中看過已故知名經濟學者費景漢教授受訪解釋經濟專業論述時,簡直像在用韻白唱作一個段子!後來才知道他幾十年如一日的每天早晨都要在家中吊嗓子練唱大花臉當作晨操!
最近中華電視台多次重播金超群等資深演員主演的《包青天》劇集。觀賞之餘總覺得表現技法中好像少了些什麼?因為在其前的主演者儀銘(已故話劇出身演員)及主唱者蔣光超(已故諧星)都極熟悉戲曲的演出技巧與模式,且其主要演員亦大多運用韻白演出。例如主題曲原唱者蔣光超的聲腔就很京劇味道。後由胡瓜再唱時就大失原味矣。另因戲曲的展演程式中,背景音樂與板眼的配合很精細,故很能激發情緒以吸引觀眾入戲,這也就是戲曲令人記憶深刻且歷久不衰的主因。
如是我想。

100/2/10再補記
10年前看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山居筆記》
在初讀《文化苦旅》時覺得他的文筆極美,但堆砌美詞的痕跡太過明顯與奪目,然而在談到敦煌時,竟然苛責識字不多的道士王元籙!這是我當時極為反感的部份。按《敦煌學》是1955年以後才逐漸由中共組建的一門專業,在此之前的清朝官吏哪懂些啥考古與科學保存知識?連皇帝都不懂!
《文化苦旅》這本書的各個題目都像地雷一般的存在,不睬的人永遠無感,故意去踩的人當然能得到很多→反響!例如在下就是。
在《山居筆記》中他借旅遊踏勘作引子,深談了很多文史故事。其中每一個題目都發人深省。但畢竟紙短事繁,難以盡述。文章激發出來的話題與司馬光《資治通鑑》中所評史實一般的,可以令後之讀者再作深究!
我想,作者著書的目的就如在如鏡止水中打水漂一般的,不設標準答案,而激發出多樣的結論。
其實,余秋雨文筆引人入勝之處經常都在其咄咄逼人的連續質疑問句之中,緊打緊唱的把讀者的情緒推到最高處,最後才如《鍘美案》中高潮處,包公唱道「陳士美!你殺妻滅子把良心喪!....」觀眾聽到此處,恐怕連愚夫文盲都要皆曰可殺了!余文引人之處可能就因其原本就是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還曾作過該院校長)故擅長運用戲曲技法寫作之故。我相信親耳聽他上課一定也妙語如珠如沐春風。
畢竟,每一本好文章都是從千經萬典中精煉出來的智慧結晶。替吾人多開雙眼睛去觀察。
故多讀好書可省費神繞道。多交亦師亦友之同道亦可相互砥礪磨擦出意外創意的火花。
好書益友,多多益善。如是我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wsdd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